编者按:
京城的五月,鲜花盛开,妩媚多姿。五月的京城,美女绽放,靓丽妖娆。本期《京城狮讯》平台为美丽的狮姐们推送一本和美丽相关的书——《旗袍藏美》,愿书中所描写的美丽与京城的狮姐们相遇,愿狮姐们与旗袍一起书写浓淡相宜的多彩故事。今天,我们把著名作家老范行军对于《旗袍藏美》一书的评论发表于此,以方便狮友们欣赏并了解此书。
书评正文:
我珍爱旗袍。
因为珍爱,私心颇重,想那旗袍大可不必满大街地花枝乱颤。旗袍的历史藤蔓与气韵当属“别树一帜”。旗袍一旦流行开来,美便沦为招摇过市。所以,我赞同王宇清先生《旗袍里的思想史》观点:“它必须,也只能适应人性,慢慢实现其女性化,这样它才能够生存,才可能发展。”
但是,总有人不甘旗袍寂寞。柳迦柔就是。她放下小说写作,痴心地剪裁起旗袍的风采,直至呈现一本新著《旗袍藏美》。喜欢“藏美”两字,至少它契合了我对旗袍的那种一己之念。不过坦白地说,《旗袍藏美》却是“显性”的,于“旗袍史话”、“旗袍女人”、“旗袍时代”、“旗韵生香”四篇,彰显了旗袍的女性美、时代美、文化美。
《旗袍藏美》的美是写意的。意在女人的高贵、女人的品质,以及女人身着旗袍在情爱中的风致、在战乱中的绽放、在岁月里的静美——通过浓淡相宜的文字与氛围,勾勒韵味。写意韵味之弥漫是《旗袍藏美》的一个风格。这种风格不在旗袍“技艺”上过多纠缠,虽有《怀旧与盘扣情结》,且对“盘扣的多种多样”也有精微细描,更多的笔触还是针对了旗袍女人的渲染——宋氏三姐妹、张爱玲、林徽因、孟小冬、陆小曼、胡蝶等等。她们的风情佳话早已沉淀为茶余饭后的谈资,但与旗袍的亲密关联还鲜为人知。也不知柳迦柔从哪里探得了那些趣美,调和成粉墨多彩:抗战时期宋氏三姐妹“身着旗袍走上街头”,展示了用美丽抵抗侵略的气派;胡兰成与张爱玲走在马路上,“她穿着一件桃色的旗袍”,面对男人的夸赞淡淡地说“桃色的颜色闻得见香气”;于凤至的“格子旗袍,短袖,不张扬,颌首微笑,一种质朴油然而生”;林徽因“即使在艰苦环境下,到边远地区搜集古建筑资料,仍然以身着旗袍的端庄形象出现”;刘嘉玲“身穿黑底淡黄色小花旗袍”……女人与旗袍摇曳多姿。
我想,柳迦柔还是希望调动这些知名女性、名媛佳丽的特殊身份,“唤醒”旗袍的多姿多彩。好看的是,她又不是专门讲述她们穿了哪些款式的旗袍,而是将旗袍融入她们的生活、爱情、命运,也就呈现了一幅幅旗袍女人的丰满风姿。是旗袍的,也是女人的。
再有,柳迦柔又将旗袍从多种艺术形式中采撷出来,虚中有实,一一映现。像诗歌《雨巷》中的女子、小说《倾城之恋》的白流苏、话剧《日出》的陈白露、舞剧《粉墨春秋》的女子们,又借助电影《花样年华》的扮演者——张曼玉说“我非常喜欢我戏中的旗袍”——虚虚实实,淡入淡出,展现了旗袍多姿的别样。
《旗袍藏美》之美还在美的装帧。如果说封面、插图、版式,是一本书的形式,于本书俨然也是内容。不说仿布面精装,典雅雍容;清明疏朗的版式,呼应文字和谐;就说80余幅插图吧,或是书法家的墨宝,或是画家的工笔,或是摄影家的古意,读来赏心悦目,美不胜收。《旗袍藏美》是插图本没错,要说是升级版的“看图说话”也不为过。总之,美得有些奢侈了。或许,这是对旗袍的一种嘉许吧。
柳迦柔说,“我不留恋那个时代,但存在我记忆里的仍然是风情万种的旗袍”。这话很合我意。因为旗袍不属于流行与喧嚣。旗袍是一面镜子,惊艳就在偶尔的瞬间一闪,足以照亮那个时间、那个空间。怦然心动的美,全在那一刻——旗袍的魅力在我看来,如此,就是恒久。如此,《旗袍藏美》一书也才会令人珍爱。
本书作者简介:
柳迦柔,文著协、作协会员,评论人,旗袍爱好者兼旗袍文化研究者,辽宁何氏医学院品牌文化委员会顾问,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大赛原创作品长篇小说奖、东三省电影评论大赛一等奖、辽宁青年散文优秀作品奖等。【京狮通讯社】
【文字来源】: 老范行军
【图片来源】: 网络、尹岩
【责任编辑】: 尹岩相关信息